(黃老師註解) 語感不是單純單字或是文法,片語,而是這些字彙/文法/片語融入英文之後句子與句子,段落與段落之後你了解多少.現在看到許多要學測的高中生常常分數卡在一個級數(無法上去10級以上),有時候並不是字彙量不夠的問題,而是對於語感不夠(過去傾向於死背單字所導致),所以現在同學要多多看英文文章(不要只是應付考試),培養語感力.
葉聖陶先生指出:“語言文字的訓練﹐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。”所謂語感﹐簡單地說﹐就是對語言的敏銳感覺﹐是對語言文字迅速領悟的能力﹐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﹐一種頓悟﹐一種心理體驗。加強語感訓練﹐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﹐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。為此﹐《語文課程標準》中進一步強調“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”。
那麼﹐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呢?
一﹑形象思維“引路”法
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﹐理解事物比較直觀﹐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﹐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。通過形象思維的“引路”﹐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“轉換”成生動的“圖像”材料﹐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﹐加深感悟。
如《難忘潑水節》一課﹐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後﹐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。此時﹐教師借助電教手段播放了課文配樂錄音﹐美妙的音樂動聽的聲音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語言環境中﹐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。隨後﹐教師又在投影上出示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共度佳節的畫面﹐啟發學生看畫面想一想﹑說一說當時的歡樂場面和具體情節。當再讀到“清清的水﹐潑呀﹑洒呀!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笑哇﹑跳哇﹐是那麼開心”﹐學生已完全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﹐歡愉之情自然流露。
通過語言文字想象“畫面”﹐通過想象中的“畫面”感悟語言﹐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方法。教學中要重視運用形象的實物﹑語言﹑畫面﹐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﹐以有效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。
二﹑品詞析句比較法
一篇篇課文都是由詞和句組成的。因此﹐抓好詞句教學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徑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詞句進行比較﹑揣摩﹑欣賞﹐不斷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。
如《荷花》一文中有一句“……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”﹐對于“冒”這個關鍵字﹐可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﹐如“長”“伸”等﹐用哪一個詞更好呢?在對這些詞的討論﹑比較中﹐學生體會到;因為荷葉多﹐“挨挨擠擠”的﹐所以荷花只能從中“冒”出來;“冒”不僅寫出荷葉數量之多﹐還顯示了荷花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﹐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。這樣﹐抓住關鍵文字﹐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的個性特征﹐咀嚼出了它的神韻。
在課文中﹐像這樣經過作者反復推敲﹑仔細琢磨才使用的詞句有很多。我們應有針對性地采用換﹑補﹑調﹑丟等方式﹐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細細體味﹐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﹐促使語感不斷增強。
三﹑感情朗讀體驗法
修訂版“大網”明確提出:“要讓學生充分地讀﹐在讀中整體感知﹐在讀中有所感悟﹐在讀中培養語感﹐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。”可見﹐朗讀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佳徑﹐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。
《只有一個地球》中描寫地球“是那樣的美麗壯觀﹐和藹可親”﹐怎樣才能感受到這一點呢?教學時﹐我首先讓學生找到能突出地球可愛的句子來讀一讀。這時的讀﹐學生還只是處在對文字表面的感知上。接﹐我演示了多媒體課件:茫茫的宇宙中﹐出現了一個裹藍色紗衣的晶瑩透亮的球體。當學生看到它時﹐真正感受到地球是那麼美麗﹑親切﹐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震撼﹐激發起對地球由衷的熱愛之情。然後﹐我引導學生自由練讀“地球﹐這位人類的母親﹐這個生命的搖籃﹐是那樣的美麗壯觀﹐和藹可親”這句話﹐談談通過這句話能讀懂什麼。在大家暢所欲言後﹐我順勢引導:“文中把地球比作母親﹐說明地球給人類生命;把地球比作搖籃﹐說明地球哺育我們成長﹐那麼怎樣才能讀好這句話呢?”于是﹐學生把自己對地球母親的感激與深情融入了自己的朗讀中﹐師﹑生和文本之間產生了共鳴: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!
四﹑生活經驗聯係法
研究証明﹐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。教學時﹐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係自己的生活積累﹐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﹐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﹐進而入情入境。
《第一場雪》中有句話這樣寫道:“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﹐堆滿了蓬松松﹑沉甸甸的雪球。”“蓬松松”“沉甸甸”兩個疊詞﹐生動具體地描繪了雪落枝頭的情態﹐教學時﹐可啟發學生聯係平時看到的雪景來理解。對于“蓬松松”的雪球怎麼是“沉甸甸”的這個似乎矛盾的問題﹐更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來理解。如棉球是蓬松松的﹐拿在手上不會感覺到沉﹐但將一團棉球放在一張薄薄的紙上﹐它卻是沉甸甸的。聯係這個生活經驗﹐學生就能正確而生動地理解到:那雪球是堆積的承載力很小的樹葉上的﹐所以會讓人感到沉甸甸的。
(選自《小學語文教師》2003年第6期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